“赤马红羊”就是两个挨着的年份,用干支纪年法算,就是丙午年和丁未年。为啥叫这个名字?核心就两点:天干里的“丙”和“丁”,在五行里都属火,火对应的颜色是赤色、红色;地支里的“午”对应生肖马,“未”对应生肖羊。所以,组合起来,丙午年叫“赤马年”,丁未年叫“红羊年”,连在一起就是“赤马红羊”。
这俩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,因为干支纪年一轮是60年,下一次就是2026年(丙午)和2027年(丁未),这也是最近大家讨论得多的原因。
说法从哪儿来?
“赤马红羊”本来就是个纪年组合,后来被赋予“劫”的含义,这得从宋朝说起。
最早把它和国运联系起来的是北宋道家天师张继先。当时宋徽宗问他国家运势,张继先留下一句“赤马红羊之兆,请修德”,意思是这两个年份可能有变故,得靠修德来化解。可惜宋徽宗没当回事,结果1126年丙午年,金兵攻破汴京,北宋灭亡,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耻,刚好应了“赤马”之兆。
到了南宋,有个叫柴望的学者,痛心于国家灭亡,编了本《丙丁龟鉴》。他统计了从公元前255年到公元947年,一共21次丙午、丁未年,发现这些年份里常发生战乱、天灾或者政权更迭,比如汉高祖驾崩、唐敬宗被宦官杀害、王莽篡权埋下祸根等等。这本书一出来,“赤马红羊劫”的说法就传开了,成了古人对这两个年份的固定印象。
历史上的“赤马红羊年”真的都多灾多难吗?
咱们拿历史事实说话,柴望统计的21次里,确实有不少典型事件:
公元前195年丙午年:汉高祖刘邦去世,吕后专权,汉朝差点乱了;
公元1126年丙午年:靖康之耻,北宋亡于金国;
公元1726年丙午年:雍正朝削除异己,年羹尧、隆科多等大臣被处置;
公元1786年丙午年:四川发生7.5级大地震,后续洪水造成几十万人死亡,还伴有多地水灾、旱灾。
但也有例外,比如公元46年丙午年,史料记载“海内无事”,只是后来的政策引发了隐患。还有些大灾难,比如安史之乱、鸦片战争,其实根本不在这两个年份里。
更有意思的是,太平天国起义因为领袖洪秀全、杨秀清的姓氏谐音“洪杨”,居然也被附会成“红羊劫”,可见这个说法后来被越传越广,甚至有点牵强附会了。
古人为啥觉得这俩年份“不吉利”?
从传统文化里的五行逻辑来看,古人有自己的解释:丙午、丁未年的五行格局是“火+土”,没有金、水、木来平衡。
金在古代代表财富,火克金,就意味着货币流通可能出问题,经济容易不景气;火太旺还容易对应战乱、冲突,因为火的特性是急躁、亢进;土太旺则会导致停滞,比如贸易保护、资源分配不均,就像现在说的逆全球化。
再加上这两个年份的“神煞”说法,比如丙午年有“阳刃”“孤鸾星”,古人觉得这些星象会影响人的情绪,容易让人变得暴躁、孤独,进而引发群体冲突。其实这些都是古人的认知局限,他们没法解释战乱和灾荒的真正原因,就把规律归结到干支纪年上。
正确看待“赤马红羊”
首先要明确,“赤马红羊”是古人对历史规律的总结,但不能当成“宿命”。历史学家早就指出,古代的灾劫本质是社会矛盾的爆发,比如土地兼并、政治腐败、阶级冲突,刚好赶上丙午、丁未年,就被附会到年份上。没有哪个年份天生就“多灾多难”,关键看当时的社会治理、民生状况。
就拿即将到来的2026-2027年来说,现在有人又提起“赤马红羊劫”,其实更多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。从现代视角看,这两年可能面临的气候异常、地缘冲突、经济波动,都是现实存在的风险,但这些风险有其自身的成因,和干支年份并没有直接关系。
古人说“请修德”,放在现在也有道理,对国家来说,就是完善治理、应对风险;对个人来说,就是保持理性、做好规划,比如合理理财、关注健康、避免冲动决策。与其纠结“劫数”,不如把它当成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信号。
结语
“赤马红羊”本质是干支纪年的特殊组合,被古人赋予了历史警示意义。它不是预言,也不是诅咒,而是过去人们在面对未知风险时,寻找规律、自我提醒的一种方式。
现在我们了解这个说法,不是要相信“宿命论”,而是要明白,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,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理性和准备永远比焦虑更有用。毕竟,真正能“渡劫”的,从来不是运气,而是实力和智慧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