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花费一年时间写了“六十甲子”系列,虽然内容不太适合小白新手,但大家反馈都还是蛮积极的,阅读量也一直在增长。接下来就要开启下一个系列的内容——命理基础梳理。
在本系列开启之前,有必要写点“正本清源”类的内容,也就是今天我要说的:命理与易经的关系。
命理预测向来被认为是易经预测术中的一种,也是最为大众熟知的预测术之一。想要了解清楚命理学四柱八字,有必要先大概了解一下命理和易经的联系以及演变。
这种内容注定不会像平时写的那些有趣味性,多少有点枯燥,所以今天也不会说太多,点到即止,下期正式进入基础梳理。
《易经》三方向
易经是群经之首,华夏文明之源头。中华传承下来的各类预测学问,追根溯源都要说到《易经》。
易的出现则始于华夏文明始祖——天皇伏羲。
伏羲易,以根山卦为首,后世称之“连山易”,《易经·系辞下》对此作了描述:
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。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。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作结绳而为罔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从法天象地、观鸟兽之文……到结绳罔罟,以佃以渔……可以看出这时期重要活动是山林、湖海的捕猎,也说明伏羲时期先民还是山居狩猎为主的畜牧文明,但已经有了人类各种学问的起源。
- “仰以观于天文”——天文学(天象占卜、星宿预测)
- “俯以察于地理”——地质学(风水堪舆)
- “观鸟兽之文”——动物学(相学)
- “与地之宜”——植物学(中医草药学)
- “近取诸身”——人体医学和社会学(中医、预测术)
- “远取诸物”——无机/有机之研究(宇宙哲学)
当今各类科学研究虽然更加复杂化、细致化,但基本框架仍在这几类,而易学八卦已能涵盖诸类。
伏羲易之后进入人皇神农易时代,以坤卦为首,后世称之“归藏易”,《易经·系辞下》描述如下:
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。斲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咳。
这一段记述是农业社会初期,已开始定居和农业生产,有了简单的农具制作方法以及初始的交易模式。即所谓的“斲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”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
中国农业社会的出现有一重要基础是对四时历法的掌握。进入了农业社会,基础的阴阳、四时、干支演化必定已经大致成形,虽然节气和闰月系统可能还未出现,但也必定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发现。
神农易之后是地皇黄帝易时期,黄帝易以乾卦为首,视为“乾坤易”。《易经·系辞下》描述如下:
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。通其变,使民不倦;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《易》,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是以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。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、坤。
“垂衣裳而天下之治”,已然表明等级尊卑的形成。
乾卦为首,乾位天,以天为尊,表明先民对“天”的理解更加透彻,天文、天星、天象、历法之类的认知更加完备,对“天”的执行规律掌握更加精深,是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更进一步的探索,这势必也会反过来加大了对人类自身的了解。
综合以上所有来看,上古三圣三易与中华文明起源是一致的。伏羲、神农时期,易经认知仍旧基于对宇宙自然的发现,包括阴阳四时变化与生产生活规律,阴阳概念逐渐运用纯熟,五行系统、干支纪法也已经形成,这时期的易具体运用则表现在几个方面:自然规律、宇宙认知、生产活动、生存吉凶。
到黄帝时农业文明基本成形,对天地自然的认知也渐趋成熟。社会等级雏形已经出现、对社会秩序、社会规律、社会人的行为模式认知也逐渐清晰。
因此种种,易经学问被称为文明源头,一切学问开端。这一演化过程也让易在后世的发展走向三种方向:阴阳易、黄老易、孔子儒家易。
- 第一,从伏羲易、神农易出发。是纯阴阳的易,探寻各类规律,注重卜筮、阴阳五行之术。后在西周文王以及战国阴阳家、五行家所掌握。汉代孟喜得阴阳家易书后开创的卦气象数易。宋代陈抟传先天太极图、龙图、无极图,开创图数易,皆可归为此类。
- 第二,由黄帝易出发。因为对天地自然、人体认知已经较为成熟,后来又经由东周时老子阐发,遂演化为黄老之易,内容包含黄帝、老子的易、医、道、养生之类。以黄老为尊的道家在本源上就与易有莫大关联,后世道易医不分家不是没有缘由的。
- 第三,尧舜到孔子的易。上下层建筑和社会分工越发明确、认知角度扩充套件到社会与人事的思考、发展成上层建筑和下层平民都能研习的儒家易,探寻社会道德、伦理、阶级规律,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从易经中的义理一派。
这三者互相错杂又各有偏重,春秋以来的易经演变,都可以参考这三个方向。
命理发展简述
命理预测学重视阴阳五行,无疑是从伏羲神农易、文王易、战国阴阳五行家、汉代象数卦气、宋代图数易这一脉发展而来,绝对核心是阴阳五行,但也参合一些黄老性命思想和儒家中正思想。
四柱八字模型从天文历法中提取出来,节气干支的历法规律正是八字排盘的基础。
天文历法也是易学的一个重要分支,上古阴阳四时、二十四节气、干支纪法、四分历规则等等皆属此类。
到汉武帝时,经司马迁建议改历,继而推出《太初历》,标志传统农曆成型。而且正月建寅从此确定,此后两千多年,正月建寅是时间推算的唯一标准。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、甲子时这种四柱自此不可能再出现。
《太初历》的出现也使得阴阳合历、二十四节气、干支纪法融入农曆之中。后孟喜得战国阴阳家易书,开启汉代象数易。汉代象数卦气说与天文历法深度构合,在两汉之交再由谶纬学说的推动下,进一步演化为天命气数学问。
三国魏晋时期,汉易象数卦气说经“王弼扫象”后逐渐落寞。易学研究转为以玄学义理为主。天命气数之类研究于易学正统不再流行,但依然掌握在一些象数易研究者和术士的手中,如曹魏管辂、东晋郭璞等都是精于象数、占卜、推算的“祖师爷”级人物。
南北朝时期佛道开始盛大,方技人士也大受欢迎,禄命学问进一步启蒙。
隋唐时期,隋朝重臣——开国公萧吉著《五行大义》,是一部五行理论大成之作。中唐时期李虚中,开启命理禄命之学,可以视作“命理学”正式出世,李虚中也可视作第一位“命理大师”。
宋代出现子平法,而后明清之际子平法后来居上,逐渐盖过禄命法。现今所常说的“子平八字”,其实到明清之际才真正大放光彩。
子平八字,正是“命理基础梳理”系列的主要内容,虽然历史并没有普通人认为的那么久远,但其学问渊源都是自上古一代代流传演化而来,是对那些古老的智慧进行新的总结和概括。
新瓶装老酿,精华在酿不在瓶。
好了,本期碎言就这么多,下期正式开始讲述干货内容。
先说一下,本次命理基础梳理会说得非常细,届时肯定许多有基础的朋友会觉得有点啰嗦,先请见谅了。
长按下方图片,识别小程序,添加老师,领取6天直播课程